这些即将失传的老手艺,你家还有几样?

2017年11月23日 16:01浏览量:2721

现在的农村越来越城镇化,

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,

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,

人们的生活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。 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763411be-de53-44de-98b7-3f5e91270bbb.jpg

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物品

几乎都是“机器制造”了,又方便又省力,

市面上的手工物件已经很少见了,

即便有,或许也并不会

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ba7b47fc-96ba-4e0b-8c39-d14ca78f6cc5.jpg

小编很喜欢传统手工制品,

对我来讲那不单单是一件物品,

更是一种人文情怀,

它注入了手工者的情感,

它诠释了手工者的生活态度,安静、安定......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74528736-0c4c-45fe-8a2a-10fc42f70ca4.jpg

小编外公是个典型的手工品制作者,

他擅长编织“高粱扫把”、

箩箩、簸箕、背篼,

记得外公在世的时候,80多岁的老人家,

每天依然不忘编编织织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77036c55-5930-4a0b-9b2f-6694f79b50df.jpg

一条小木凳,一把备用刀,

似乎成了外公手工“财产”的必备之物,

竹子划破取其竹皮,

大概手指宽(可根据实际情况取其大小),

用水浸泡许久,

然后就可以用其皮开始编织......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8c9d0146-195c-4ddc-bc2b-1abc54a2b42a.jpg

(来源:网络)

这是印象中外公编竹制品的程序,

这可是门技术活,

所有的竹皮要围成一个圈,

一根压一根,还得压紧,

就跟打毛线一样,

稍不注意就会一高一低,

一宽一窄,整个编织过程是很考验人耐力的。


补锅——手艺

这样的铝壶老家还有一个,

很久没有用了,

里面应该已经起蜘蛛网了吧!

在儿时的记忆中,

这样的壶要用很久才会换一个新的,

不是因为它经得用,

而是壶坏了一般人们都只是拿去换个底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7717a5f9-13e6-4a37-b181-cb5762f1e760.jpg

在我们农村,

每逢赶集,家里就要把坏了的祸壶带上街。

让手艺师傅们好好修理一下。

各种敲打,几下就能把坏的物件修好,

还滴水不漏呢!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b6c8fab2-81b2-4b75-a103-63d39e0f60c8.jpg

如今,街上修补东西的手艺师傅越来越少了,

因为大家都是锅坏了就重新去超市买,

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,

等到赶集再拿去修。


木“正子”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1efeabc5-6505-4935-8501-8a754dd1dbaf.jpg

这是被电饭煲取代的蒸饭木桶,

在农村我们称之为“正子”。

木匠把木头锯成30厘米长的样子,

晒干砍成方块状,去皮再用各种工具

把它推磨的很光滑,盖子、底部.....

经过一系列的做工程序后

把它捆起来牢固“塑型”,

然后再晒置一会儿。

用“正子”蒸饭比较麻烦,

需要烧水、泡米、煮米,枥米(谐音)

等过后才能上“正子”蒸,

所以人们现在几乎不用它煮饭了,

取而代之的是电饭煲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253975b9-a155-48c2-bf07-08c10e7513ca.jpg

这些老手艺随着社会的发展,

正淡出人们的视线,

 很多人嫌弃它们“又脏又不挣钱”,

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,

也不知这样的手艺还能延续多久......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867353df-528f-4279-b5ae-7851a04fb84b.jpg

前些天路过一中后山岔路口。

那里有个卖两个老人卖

“正子”和木桶之类的手工品摊位,

生意异常冷清,

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,

曾经很受欢迎的手工品,

现在好像快被人们遗忘了......


扫 把

扫把是每家每户都必不可少的,

特别是学校大扫除还要用专门订购的竹扫把,

那种老师还顺道可以抽一根当教棍的细竹条。

大概好多人都被那样的竹条打过吧!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2d465c84-1bc9-41e2-8a46-ce72f9ee5216.jpg

把挑选好的细竹条或者其他材料,

按需要长短截断礼好,

经过水泡、石压、铺平的工序,

最后捆扎在选好的主干上,

捆扎手法也是相当重要,若是不会的人,

捆出来的扫把松散易掉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fa1211ca-7bdf-488e-9400-8d38d75badd5.jpg

现在这种小扫把还是依然有卖的,

但难得一见,但凡遇见了,

每家每户都要买上一两把放着备用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62269b14-e3d8-4e30-b5c2-f6ac246f79dd.jpg

鸡毛掸子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a57b6ea5-893b-4257-9b86-98de45b74511.jpg

鸡毛掸子,掸灰的神器呀!

硬是选用鸡的较长较柔的毛捆扎固定而成的。

特别是小卖铺那是必备的,

掸过的货架,立马干净不少。

这些年都很少见哪家店还用鸡毛掸子了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1dfdde45-d2ce-4f41-a82a-a36013213fdd.jpg


磨子

石磨选用白色或青色的花岗岩石材,

岩料花纹要细,磨子上排磨得需比下排厚些,

下方磨槽再打磨凹槽,

每一处都必须按标准制作。

还要请老木匠做好磨拉单,

一个磨子才算完成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85cdd5fa-a438-4d3d-9f09-f9dd676463cc.jpg

记得小时候大人就是用这个家伙。

推豆花,压包谷面面。

自从有了钢磨,石磨也开始慢慢淘汰。

但钢磨真的是打不出石磨那种原始的味道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2b355fec-c9ac-4706-99f0-fd46bf4e364c.jpg

大磨子还要用掉杆来推,

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大人推磨的时候,

爬到中间那个叉坐上两把,

大概那个就是最原始的摇摇车了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d2d5ced1-a360-4f90-a3f7-07ea10dcd9f3.jpg

细软嫩滑的豆花就是这样,

细细磨制而成。


盐碓

盐碓的选用石材和磨子差不多

经过打磨,凿形,磨杵,

才能算成型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08160570-59c2-4f41-af2d-e6241502dc40.jpg

每家每户捶捶打打点什么东西

盐碓是少不了的,

特别是Kuo干海椒面面。

炕干的海椒放在盐碓里慢慢捶打。

又呛么又香~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c5cae2b8-e1bd-47d1-b388-d8f613bd34ca.jpg

现在辣椒面都是上街就买了,

哪家还慢慢提起盐碓捶哦~


犁头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ad370ac3-cde6-4a6a-afaf-1a756b588272.jpg

记得小时候有个同学家祖辈都是打铁的,

这种犁头算是比较好打的一种,

但也还是要经过

铁匠叮叮咚咚的反复敲打和烧筑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63474690-12d8-4167-8f1a-a4cb8040e08f.jpg

牵着黄牛,扛着犁头,

下田来来回回几转就把第犁好了。

可别看小看这犁地,可是个技术活,

一般人可干不来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0790ed59-33e9-412a-9558-710338439a75.jpg

现在种地的人也不多了,

很少很少看见田间还有人在牵牛犁地,

那些田间光景也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。


倒 “ti” 锅

其实真不是 ti 锅,是铝锅啦!

在以前很多地方的人

都会将易拉罐、家里的破锅、破壶、

废旧铝锅、铝盆等铝制品收集起来

拿到专门倒锅的地方重新回炉重造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082a654c-a5f9-4ed8-b6af-369b347836b6.jpg

通过制模、溶铝,成型,打磨

最终才成为我们看到的“ti”锅和“ti”盆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6700ebe7-06f1-4063-bd06-8de1f99acd0d.jpg
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d23d8949-8eb1-4c17-9bae-08c5f68ba011.jpg


蜡染

民族蜡染是个精细活,

现在仿印品越来越多了,

会手工蜡染人人也越来越少了。

煮好布蜡,浇平,雕刻,过染,洗涤。

漂漂亮亮的染织品才成型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c9efba35-ec1a-4ed7-b70b-5fa28639cb19.jpg

看起来黑巴巴一坨的染布,

经过清洗褪蜡,就将呈现出另一番美丽!

制作蜡染品定是要心细手稳,

没有个十几年的功夫,作品都不会很好的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35571cb1-7f69-40c6-94ba-0eb7b8bb4dda.jpg
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78be08fd-b95a-4072-b095-bb4c0a786d12.jpg


弹棉花

现在弹铺盖都是用机器压制了,

基本没有纯手工的棉被,

机器压制不仅方便还紧实。

但再也没有像纯手工那样还要手工缝制过的被子了。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40bcca9b-5ca7-42e3-9608-2a36d61e736c.jpg

小时候家里比较穷,

妈妈还会把穿烂了的旧衣服收洗干净,

凑够斤数拿去给弹棉花的打成被子,

虽没有新铺盖热和,

但也是那时最好的御寒被!

http://lp.upimg2.nivip1.cn/upload/107/article/2017/11/23/ed27ee3c-8316-4791-a55e-99216d337495.jpg

是不是感触良多,有很多手工艺,

都正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,

因为没有人传承,

这些手工艺可能总会在以后的某一天,

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“历史”。


来源:@彝良圈



网友评论